职场社交潜行15年,「脉脉们」等一个明天
职场社交的终局,是脉脉最终发展成功,还是钉钉做成LinkedIn?
文 | Tech 星球(微信ID:tech618) 杨业擘
近期,LinkedIn(领英)的本土化产品赤兔下线,沉寂已久的职场社交领域再次受到关注。
赤兔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流传的《赤兔下线背后:中国职场社交路在何方?》一文中,提到中美互联网盛行了20年Copy2China,职场社交是唯一没有成功案例的例外。并判断国内职场社交也许价值不大,引起了行业讨论。
沈博阳认为中国用户对职场社交只有三个强需求:匿名社交、找工作、建立人脉。其他诸如职业发展、职业教育、职场活动聚合与发现、职场问答、职场新闻等等,都是弱需求。而类似靠匿名社交拉动日活的脉脉,未来也会面临很多风险。
脉脉创始人、CEO林凡也撰文回应了沈博阳的观点,他认为国内赤兔能在跨国体制内做出成绩不容易,但最终没有成功,不能归于国内职场社交没有生存发展空间。同时将脉脉的成绩都归功于匿名社交也并不正确,目前脉脉职言(匿名板块)的每日访问用户数(DAU)仅占脉脉app的DAU不到10%。脉脉对职场交流等问题的探索,也是非常艰苦的历程。
沈博阳和林凡礼尚往来的“争论”,再次将LinkedIn、赤兔、脉脉等职场社交发展往事抹去浮尘,在大众面前显现出来。也将国内是否有职场社交的发展环境,我们是否是否需要LinkedIn的命题,摆在很多人面前。
职场社交潜行15年
如果从2004年成立天际网算起,国内职场社交至今已经走过15年的历史。但是国内职场社交领域,没有诞生市值曾经高达300亿美金的LinkedIN。2018年率先获得D轮融资的脉脉,据传市值刚刚达到20亿美元。
天际网在国内走过10年时间, web端网站注册用户曾经超过2000万,不过2009年被LinkedIn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Viadeo收购,2015年3月还曾推出APP应用“好好约”,然而几十万的用户成绩并不起眼,2015年被其收购方Viadeo关闭了。
同样成立于2004年的若邻网,以最早的社交招聘模式进入市场,是职场社交还是披着社交的招聘产品已经难以分清。同样在职业社交的外壳下,经纬网选择以名片为切入点,优士网试水金融产品众筹,大街网一度欲与微博深度捆绑,其中大街网虽然最终难逃失败命运,但是大街的一位产品经理最终再次逆袭,他就是脉脉的创始人、CEO林凡。
2013年开始,以脉脉、猎聘同道、领英中国、赤兔等为代表的职场社交2.0产品,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风潮登陆市场。
脉脉的主要功能为:挖掘人脉、结交同行、职场八卦以及招人跳槽等,早期搜狗CEO王小川(林凡搜狐创业伙伴)、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、今日头条CEO张一鸣等都加入了脉脉。作为本土第一款移动职场社交产品,脉脉一直坚持发展到今天。
猎聘同道走的模式是“社区化招聘”,依托猎聘网的职业资源,将企业(HR)、猎头和求职者三方的沟通与问答放到了移动社区里。猎聘同道本质上没有做职场社交的野心,还是希望借助职场社交产品,提升猎聘的招聘效率。
LinkedIn虽然在2014年2月底,才正式上线汉化版本,取了一个中文名:领英。实际上LinkedIn一直就可以无需翻墙登陆,主要用户是跨国企业中的中国人,那时已经有400万精英职场用户。
领英中国还抱上了腾讯的大腿,2014年5月领英中国和微信合作,实现和微信账号绑定,2015年4月又和QQ邮箱合,但领英最终没有复制LinkedIn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。
在《赤兔下线背后》一文中,沈博阳也提到领英作为一款汉化产品的诸多无奈。比如红杉资本的沈南鹏问沈博阳:你觉得领英App最需要改进的一个功能是什么。沈博阳说是要支持手机号注册(领英当时只支持电子邮箱号注册)。沈南鹏说有道理,你觉得多久可以做出来。沈博阳认为如果是自己的创业公司,加上测试,最多两周上线。在领英可能会慢一些,估计两三个月总能搞定吧。结果这个功能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上线。
沈博阳认为推出本土化职场社交产品势在必行,最终经过1年半的时间,2015年7月赤兔正式开放注册,成为完全独立于LinkedIn之外的产品。但赤兔没有获得领英总部足够的支持,沈博阳也没有办法100%掌控赤兔,最终导致赤兔没能在国内职场社交领域突围。
为何从早年的天际、若邻、优士、大街、经纬,到后来的猎聘同道、脉脉、赤兔,无一大成?我们一方面不得不感慨微信的巨大成功,职场社交、兴趣社交等众多垂直细分领域,都因为微信而没有发展起来;另一方面也与国内的职场环境仍处于早期有关,如何让关系文化在职场中趋于消弭,让职场信任感打破公司之间的藩篱,才是国内能够出现“LinkedIn”的关键。
脉脉的艰难探索之路
探究国内职场社交产品是否有未来发展空间,对标LinkedIn、计划在2019年上市的脉脉,是个值得研究的样本。
脉脉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,2013年脉脉上线之前,近10年的发展中,职场社交产品没有一款称得上成功,市场对职场社交产品悲观情绪浓厚。
林凡在2018亚布力中国企业家演讲中回顾到,脉脉最早的时候,只有10%的注册用户愿意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,直到到2017年,大概才有70%的注册用户愿意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。
外部职场环境不成熟,是脉脉发展的一大阻力。同时脉脉也遭遇了合作伙伴决裂、产品功能被封等各种难题。
早期脉脉遇到的第一个波折,就是合作伙伴微博的封杀。一开始脉脉依靠微博和手机通讯录获取一度和二度人脉,这是脉脉能够崛起的重要条件,微博也有意投资脉脉,但是最终并没有成行。
2014年脉脉宣布获得B轮融资的当天下午,微博宣布脉脉通过恶意抓取行为,获得未经授权的用户数据档案。这封友尽的宣言,也促使林凡决定关闭脉脉的微博登陆方式,终止与微博的任何合作。
不过后来脉脉仍能够发展起来,是因为脉脉抓住了中国职场人的焦虑。随着房价等社会压力急剧提升,职场人开始迫切需要一款职场社交产品,用以提升人脉资源与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,脉脉在合适的时间出现,并且一切本土化的产品设计,开始获得用户的认可。
另外脉脉的匿名社交版块,也确实为脉脉的整体活跃度提升不少。虽然今天林凡已经用数据反驳这种观点,但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脉脉匿名板块上,经常出现的各种大公司的传言,被很多媒体引用报道,无形中也帮助脉脉扩大了品牌影响力。
这种影响力也曾反噬脉脉。201年7月,网信北京发布公告称,针对脉脉匿名版块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,侵犯他人名誉、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,依法联合约谈脉脉相关负责人,责令其限期关闭匿名发布信息功能,加强用户管理,全面整改。
脉脉最终通过产品改进,一定程度规避了匿名社区的风险。但是如何做好职场交流平台仍是难题,“完全插科打诨段子手,出门左转去微博;完全抖知识掉书袋,用户干嘛不去知乎谢邀?”林凡这样形容打造平台社交氛围时的微妙平衡。
几年探索中,脉脉最终开发出了行业头条、实名动态、主题等产品组合,使得脉脉开始能够留住不同行业、不同层级的职场人。
从2016年开始,脉脉跟京东金融、互联网征信平台合作。后续相继和滴滴、OFO、小猪短租共享平台合作。脉脉的职场信用数据,开始在网贷、出行、居住等领域发挥作用。
在商业模式上,今天脉脉的主要营收为会员、广告、招聘等业务,其中线上会员是脉脉的主要营收方式,脉脉也在打造线下的CXO俱乐部,以1-2万元的会员费计算,如果脉脉能够做到几万人的规模,也将是一笔每年数亿元的营收。
不同于LinkenIn靠C端免费服务拉用户,靠向B端企业收费(订阅服务和招聘)来赚钱的商业模式,脉脉的招聘和广告仍未成体量。脉脉不得以走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的模式,这在国内网民习惯免费的大环境下,注定是一种慢速的发展模式。
微信和钉钉是否有机会?
沈博阳提到,国内的QQ和微信太强大,这也是国内职场社交难以发展的关键因素。“中国商业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一定是加微信。所以说,微信像一个黑洞,扼杀了中国职场社交的几乎所有社交属性。”赤兔3200万用户却失败,脉脉8000万注册用户也很难成功,沈博阳认为国内职场社交最终执牛耳者,将是微信和钉钉。
Tech星球(微信ID:tech618)认为,微信和钉钉涉足职场社交虽然有很大优势,但二者终究很难化身LinkedIn。
微信目前虽然有上传名片和打标签等功能,但本质微信还是款熟人社交产品。当前很多人已经开始抱怨微信上工作和生活难以分开之际,微信无论商业化压力多大,也不会开放上传简历信息和陌生人搜索功能,这会招致用户的强烈反弹。
微信大可以通过开放API给小程序,由小程序完成职场社交的功能。另外企业微信也可以成为职场社交平台,毕竟微信和企业微信的信息互通功能,本质上和微信做职场社交也并没有太大区别。
不过小程序名片这个风口,在2018年旋风一般挂过,并没有形成气候。小程序名片加推科技最高融到了B轮,但小程序名片承载的功能有限,仅有的商城等变现模式潜力有限,都造成小程序名片缺乏未来发展前景。
钉钉也不太有可能做职场社交,虽然钉钉定位B端办公协作产品,和职场社交是“血缘”最近的亲戚。但是钉钉早期产品开发调研时,是调研了团队一位开发人员的CEO朋友的公司。
所以钉钉的产品思路是以企业管理为导向,这就导致钉钉的设计思路偏向内循环,服务公司内小生态是钉钉擅长的地方,要做大范围的职场生态,则需要钉钉在产品架构和隐私保护方面,进行重大调整。
当然并非产品架构调整难题,会阻碍钉钉进一步成为职场社交产品,而是钉钉的用户并不希望如此改变。
以职场社交常见的功能“招聘”为例,钉钉虽然有校园招聘,但猎聘CEO戴科彬就笃定,钉钉不会增加社会化招聘功能。因为一旦开放,最终做出使用钉钉决策的企业老板,就会觉得员工的离职几率会大增,这与当初企业引进钉钉的初衷不符。招聘这条路行不通,钉钉做职场社交的营收之路就大大削弱,钉钉莫不如安稳地走企业办公协作路线,继续探索B端服务收费的模式。
今天赤兔下线 ,领英中国成小众产品,而脉脉能否在2019年上市,成为国内职场社交发展的关键。仅剩脉脉造成的缺乏竞争的环境,对市场来说并非是机遇,而是发展困境的一种体现,职业交流和职场人脉仍在依赖微信,职业教育有直播和短视频补位,职场社交产品的明天在哪,依旧需要不断探索。
推 荐 阅 读
- 加入交流群&内容转载&合作相关 -
Tech星球小助手|微信:miniworld007
Tech星球,是36氪旗下品牌媒体,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